為何招來的優秀人才留不住?為何現在那么多公司對矮矬窮的屌絲市場虎視眈眈?為什么“明智”的經銷商要虧本大甩賣?為什么你最擔心的事終于還是發生了……讓這些定律來給說道說道:
1.劣幣驅逐良幣 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價值一樣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令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充斥市場。 舉例來說,薪酬、晉升是企業中員工最關心的兩件事情,有些人通過拍馬屁、拉關系等手段獲得加薪和晉升,就會造成那些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的人的不滿,開始只是牢騷,久而久之就會消極怠工,然后就是離開這個公司,或者干脆同流合污,良幣變成了劣幣。更簡單一點說,如果企業中的庸才占了大部分,則很難吸引或留住真正的人才。如果企業的基因、企業文化不出色,即使招來一些出色的員工,一般也是回天乏力。
2.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也不該影響當前的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做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比如說,許多零售商都喜歡用他們的批發價來決定零售價的底線,不愿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因為他們不愿承擔虧損,但這是錯誤的。設想你是一位電腦銷售商,你幾年前買進的100臺單價為8000元/臺的奔騰III電腦現在已經過時了,某學校愿意以4000元/臺的價格買下,你會賣嗎?許多零售商不愿意,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就每臺都虧損了4000元。但如果你是一個理性決策者,你完全不應當考慮這8000元的原價,它是已經成為過去式的沉沒成本,這和你現在的決策毫無關系。你應當考慮的是將來你是否能以高于4000元的價格賣掉你的電腦。如果不能,那么這4000元/臺的價格就是你最佳的賣出價,為什么不賣呢?(請參考如何克服沉沒成本 )
3.破窗效應 一棟建筑少許破損的窗戶如果不被及時修理好,將會有更多的窗戶被破壞,最終破壞者甚至會闖入建筑內進行更嚴重的破壞。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改善錯誤行為,對錯誤行為進行及時指正、改進,避免帶來負面的羊群效應。 比如企業中的考勤,如果企業實施的不是寬松的上班時間,如果有人總遲到卻沒有相應的管理、懲罰措施,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遲到,并且還覺得完全不是自己的問題,是企業管理的問題,會心安理得地遲到。
4.墨菲定律 簡單來說就是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這包含有幾層意思: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故照舊還會發生,永遠會發生。“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的自身缺陷,我們最好還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種保險措施,防止偶然發生的失誤導致的災難和損失。在企業中就要做好細節管理,任何一個細節上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同時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并不斷從中學習成功的經驗。
5.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是20世紀初意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大家所熟知的二八法則,比如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在PE和VC投資中,20%的人賺80%的錢。但這一法則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也有被濫用的趨勢:有的企業認為,20%的員工創造了80%的價值,企業領導者把關注的焦點放在20%優秀員工身上,對企業文化等方面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6.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但無論從個人的發展還是企業的發展來看,依照木桶原理的每塊板都均衡發展是很難實現的,也很容易進入平庸化的誤區,所以后來又出現了反木桶原理:木桶最長的一塊木板決定了其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范圍內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借其鮮明的特色,就能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占據一定的優勢,而且這種先發優勢也有利于后續其他方面、其他板塊的完善。對于創業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7.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而出現的,由美國前《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簡單來說就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及配套服務的發展,以前一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占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媲美,甚至規模更大。長尾實現的是許許多多小市場的總和等于、甚至大于,一些大市場。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長尾理論是二八法則的反面。 比如目前很熱的屌絲市場,這個群體收入雖然不高,但體量巨大,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即使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來說,屌絲也是他們盤中的一塊大蛋糕。但也有不少人不認同長尾理論,認為它太理想化了,比如被蘇寧易購收購CYE的前紅孩子CEO徐沛欣就覺得長尾理論太理想化了。他說:“平臺電商就是把尾巴分成很多段,然后放在一塊。舉個例子,一個香噴噴的蛋糕放桌子上了,有人想吃臭豆腐也放上了、有人想吃麻花、有人想吃西餐。當你把臭豆腐、麻花兒和炒菜放上去,好像這就不是一個桌子了,或者很奇怪。吃麻花的人不愿意聞到臭豆腐的味道,就走了。喜歡臭豆腐的人看到蛋糕不愿意吃,也走了。長尾就不存在了。”
8.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圣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也反應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現象,比如中國互聯網界的百度、阿里、騰訊三巨頭。
來自:大眾搬屋 人事部門鄧工原創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