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條揚子鱷開始搬家過冬。計劃10天內將70個室外飼養池的13200余條揚子鱷搬到40個越冬室內安全過冬。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不能自主地進行體溫調節,體溫只能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溫度降低,其體溫隨之降低,體內生理代謝下降,食欲、消化等功能相應降低。每年10月中下旬以后,伴隨棲息地的氣溫逐漸降低,鱷不再進食,活動能力下降,逐漸進入冬眠狀態。
在自然條件下,野生揚子鱷將會在11月下旬進入洞穴冬眠,至次年2月底開始蘇醒,氣溫高時出洞曬太陽。次年4月下旬,其冬眠狀態結束,進入活動期。在洞穴中冬眠避免了外界低溫環境對揚子鱷機體的傷害,是揚子鱷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對寒冷氣候的一種適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由于高密度飼養,飼養池中無洞穴供揚子鱷冬眠,在冬季只得將它們搬運至室內保溫越冬。2017年度預計收回人工揚子鱷數約13200多條,約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抓進室內。因人工飼養的揚子鱷數量眾多,將上萬條鱷從飼養池中運入室內,要動用大量的人力。
揚子鱷的人工繁育始于1979年,對野外收留救護的212條揚子鱷進行人工繁育研究,先后攻克了野生鱷飼養關、鱷卵人工孵化關、幼鱷飼養和越冬關、野生鱷在人工飼養下繁殖關、子代人工揚子鱷繁殖關等五大飼養繁育技術難關,于1988年成功實現了揚子鱷從卵到鱷、再由鱷到卵的生物周期循環,這標志著我國揚子鱷的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目前,位于安徽宣城的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內的人工揚子鱷種群存欄數已達15000條,具備年繁殖2000條以上幼鱷的能力,研究中心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揚子鱷養殖基地。
來自:廣州大眾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