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在久遠的年代,搬家是一種動員百人的勞力活,你會看見數以百計的村民合力抬動一間房子,一步一步的移動,從一處到另一處。這種人力搬屋的文化,卻是人類發展的一種智慧體現,它充份發揮睦鄰精神,展現團結就是力量!
不過對現代人而言,這種“搬家”模式大家只聽說,或者在舊照片和影片中見過,不曾目睹和經歷。
日前,作為馬來西亞吉蘭丹土生華裔文物館的百年老房,就進行了搬動,重現人力搬運房子的傳統風俗。
盡管僅僅移動6公尺的位置,但卻耗費了1天半的時間才完成。
這間百年老房坐落在丹那美拉市花園住宅區的萬阿末路,面積是208平方公尺。
林永隆:出動挖泥車助力
為文物館項目穿針引線的工藝大學教授林永隆說,百年高腳屋共有24個柱子,還沒計算小支的柱子,每一支大支的柱子必須要有4個人一起搬動,至少需要整百人協助。
“原本預算一次過百人一起移動房子,但是人數分成兩批,在遷移時會比較吃力,因此出動挖泥車助力。”他說,搬屋子的文化很有趣,這種文化以前有,只是現今生活難以看見。其實這樣的文化是非常好的,可以緊密社區聯系,凝聚甘榜人的力量和心,這種精神值得傳承。
建筑結構較復雜
另外,他指出,葉英明老先生的舊居,是非常特殊及有歷史意義的建筑。這種建筑在20年代的馬來亞非常流行,只有有錢人才有能力建筑,因為它的結構比較復雜,看起來很現代感。因此,這間房子也彰顯了葉老當時的社會地位。
他說,當時,這種款式的房子作為華人傳統房子是相常少見的,因為必須聘請有名的馬來工匠來興建。“它是從傳統進化成現代的一種過渡期建筑風格的房子。由于家具文化的引入,因為要擺放家具,所這種房子比早期的傳統房子的屋身比例更高。”
黃國華:第一次接觸人力搬屋
促成這次人力“搬屋”計劃者,除了有一班來自各地的吉蘭丹土生華裔協會會員獻力,其幕后功臣更少不了策劃及探索這次搬運技術的退休建筑工,即現年67歲的黃國華。
黃國華本身從末接觸過這種人力搬家或移動房子的工作,他也是經過一番摸索和構思,才決定在屋子下方的柱子四周架上木條,再使用圓形鐵管的滾動原理,對房子進行人力移動。
黃國華利用了5天的時間,和數位馬來工匠完成有關架設,總執行工匠是61歲的仄依布拉欣。“我也是第一次接觸,以前從來也沒有學習過這些技術,即然要移動,唯有想辦法咯。”
來自:大眾搬屋